查看原文
其他

书 评 | 石烁:“创新+平等”需要中国企业更重视ESG

 本文发布于《中华读书报》

 作者 | 石烁 博士 

 复旦发展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


非常荣幸,我翻译了《创新+平等》这本著作。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乔舒亚·甘斯教授以及澳大利亚众议员和经济学家安德鲁·利博士。本书回应了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: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否一定要在创新和平等之间做出艰难抉择?技术创新是否一定要以社会不平等为代价?基于熊彼特的“创造性破坏”理论和奈特“风险和不确定性”理论,本书有力地证明驱动创新和促进平等是激励相容的社会发展目标,“鱼和熊掌可以兼得”。





本书利用了大量生动的欧美企业案例,以阐释创新和平等从对立走向包容的过程。这说明,实现创新和平等兼顾的经济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。那么,本书对中国企业今后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启示?



[加]乔舒亚·甘斯(Joshua Gans)、[澳]安德鲁·利(Andrew Leigh)著

石烁、郑秀儿 译   

上海人民出版社

2023年1月版

(点击图片查看详情)



谈到这个问题,就必须提到近年来一个热门的词:ESG。从字面上看,ESG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的组合,即环境(Environment)-社会(Social)-治理(Governance)。本质上,ESG是一套量化的、标准化的、具有国际比较意义的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。ESG要求企业重点披露三方面信息。第一,企业的环保实践,特别是生产经营对气候变化的影响。第二,企业的社会责任,包括对员工、客户、社区等在生活、事业和精神上的关爱和扶助。第三,企业的治理,这涉及多种指标,例如董事会多样性、内部和外部审计监管机制等等。总的看,通过这些信息披露,ESG旨在让投资者充分评估企业对股东和社会的全面影响和深层次价值。



ESG对企业估值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如果企业忽视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影响的负外部性,那么企业估值就会下降,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空间就会缩水。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社会价值导向,甚至还推动了环境、社会责任和治理的多维发展,那么企业估值就会水涨船高,融资能力和资本回报都会上升。


ESG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企业估值标准的新浪潮。2004年,ESG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联合国研究报告中。2006年,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(PRI)开始推动ESG融入全球投资者的决策过程。2021年,PRI已经有3826家签署机构,其中89%为机构投资者,其余为服务提供商。签署机构管理的资产超过100万亿美元,比2015年增长75%。在资本市场中,越来越多的共同基金和券商都在大力拓展ESG相关金融服务。


随着“3060双碳目标”的提出,中国在政策层面日益重视ESG评估与企业实践。早在2016年,人民银行、财政部、发改委等七部委引发《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》。这份文件成为构建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环保信息体系的政策基础。2017年,证监会和环保部颁布《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》。2018年,证监会修订了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》,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、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有关信息。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《绿色投资指引(试行)》和《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》,这两份文件旨在引导基金经理积极参与绿色投资,鼓励上市公司改进ESG评估和信息披露。2020年开始,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。2021年,《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》正式发布。随后,人民银行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机构率先披露环境信息。这些重大政策都在促进中国企业向ESG方向转型。


受政策鼓励、监管引导以及资本市场的驱动,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披露ESG信息。2009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(CSR)类报告的上市公司仅371家。而2020年截至年中,已有102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ESG报告或者CSR类报告,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一以上。


再看看中概股公司在国际主流ESG评级上的表现。可以说,2019年以来,中概股公司的ESG评级水平不断上升。根据MSCI(明晟)的ESG评级数据,2019年MSCI中国A股指数成分股中有41%获得BB及以上评级,也就是说它们的ESG表现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。到2021年,已经有54%的中国成分股达到了BB及以上评级。也就是说,超过一半的中国成分股在ESG的表现能够超过全球同行公司的平均水平。当然,进入MSCI中国指数的成分股是高流通、高市值、高盈利的大盘股和中盘股,目前也只有200多只成分股。所以,MSCI的ESG评级不能代表A股整体的表现,而只能说明A股头部企业的表现。即便如此,中国成分股在MSCI的ESG评级上仍然呈现出值得国际投资者重视的重大进步。


但是,中国企业并没有在ESG表现上进入全球第一梯队,对全球ESG实践也没有形成足够大的领导力。无论是从国际主流评级上看,还是从国内评级上看,评级达到AA以上的高表现公司仅占2%。也就是说,中国企业普遍处于“跟得上”的水平,但尚未达到引领全球ESG趋势的水平。


导致中国企业ESG领导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点。第一,ESG实践时间和经验不足。ESG是最近才得到中国企业广泛重视的新赛道。大部分中国企业是在最近三年才开始披露ESG实践。也就是说,中国企业仍然需要更长时间将主营业务按ESG评估体系来转型。


第二,ESG报告标准尚未在国内普及。很多A股上市公司在ESG披露上还在使用传统方式,例如可持续发展报告、社会责任报告、环境责任报告。它们并未意识到,ESG评估已经形成了一些全球标准,例如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(GRI)框架和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(TCFD)框架。与传统报告方式相比,全球标准报告框架强调可量化、可比较的指标体系。中国企业没有广泛采用这类报告,也就会导致它们的ESG实践很难被量化,它们的ESG评级也就很难提高。


第三,ESG内涵理解不同。比如,中国政府制定的“双碳”目标,使得中国企业对环境议题中的碳排放一项展现出加倍的重视。“碳减排”占据了中国企业ESG报告的大部分篇幅,很多公司给出了明确的“碳减排”目标。但是,中国企业普遍不清楚“碳减排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、减缓全球气温上升。结果,中国企业的“碳减排”目标与减缓气温上升目标是脱节的,这也让中国企业在国际主流ESG评级中难有更大作为。


不过展望未来,我们仍应对中国企业的ESG发展充满信心。首先,国家正大力落实企业披露ESG信息,以此推进产业升级并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。其次,在政策鼓励下,中国企业日益重视披露可量化的ESG报告,这有助于为ESG评级提供全面可比较的数据支撑。再者,ESG概念得到中国资本市场的积极相应,特别是ESG公募基金正在中国兴起。根据财新智库的《中国ESG发展白皮书》数据,2021年9月,中国资本市场ESG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近2500亿元,接近上年同期的两倍。


中国企业的ESG前景仍然道阻且长,这需要发挥企业家精神,不断追求创新与社会平等的均衡发展。正如《创新+平等》这本书在结论中所写:“企业家精神的特征正是不连续的跳跃和出人意料的转变。”ESG则正是中国企业为实现创新与平等而将不断跳跃和必须转变的方向。


来源 | 中华读书报

排版 | 周沈博


往期回顾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